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教育强国研究

  • 论教育家精神的理论特质与实践路径

    刘甡;王月;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角色形象的精准勾勒,是优秀教育工作者职业归属的价值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发展,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教育家精神具有个体、群体、整体三个层面的功能定位,是教育家群体专业素养、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更体现了面向未来的价值引领,彰显出守正创新、系统观念、自信自立的理论特质。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应当从坚持党建引领工作、创新教师发展机制、推动科研体制改革等层面,着力推动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和践行。

    2025年04期 No.65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建成教育强国的四个维度

    张伟;

    建成教育强国具有历史之维、政治之维、人民之维和战略之维。回望近代以来历史,中华民族教育救国图强的思想与实践从未间断;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征程开辟并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之路,实现“以教育强国”的教育功能论与“教育强的国”的教育本体论的历史统一。建成教育强国,要把牢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六大特质”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要把牢教育的人民属性,坚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高质量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彰显人民本位、保障人民权益、增强人民获得感和满意度;要把牢教育的战略属性,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建设,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构建“八大体系”。

    2025年04期 No.65 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三重关系:利益诉求、情感认同、价值共创

    王建红;黄丽辉;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实现“大思政课”的理想组织机制,关系逻辑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基本遵循。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ERG”理论探讨主体之间关系的确定,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中的“利益—情感—价值”关系逻辑,充分发挥其“关系共同体”效应是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重要基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利益主体多元、认同缺失、价值偏失等现实挑战,不利于主体资源共享。高校应基于共同体的关系逻辑,完善制度匡维作好缔结关系的构建基础;增强情感认同系好和谐关系的精神纽带;重构价值引领发挥平衡关系的长效动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代表主体的有效互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设。

    2025年04期 No.65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教育史研究

  • 吴玉章留学日本:革命道路转变、社会主义启蒙与教育救国思想形成

    田鑫;吴本立;李贞实;

    1903至1911年在日本学习和革命的经历,对吴玉章的思想转变产生重大影响,留日前后他由维新改良主义转为革命民主主义。吴玉章留日期间,参加拒俄运动开始革命生涯,加入中国同盟会并维持东京总部的运转,发行期刊《四川》宣传革命思想。归国后领导四川荣县率先独立,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在当时社会主义思想经由日本开始向中国传播的时代背景下,阅读卢梭《民约论》、幸德秋水《社会主义神髓》启蒙吴玉章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留日经历是吴玉章最终走上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成为共产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历史起点。吴玉章在日本立志学习理工科,发布《劝游学书》,倡议清政府多派遣学生到国外学习新技术和新思想,留学日本也是吴玉章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原点。

    2025年04期 No.65 4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高等教育研究

  • 我国研究生国际素养的构成及教育语境——基于文化自觉论

    刘亚敏;程紫嫣;

    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继续扩大研究生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根植于本土、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须以“国际素养”为基质增强研究生的主体性知识供给能力。“国际素养”有别于西方话语主导的“全球胜任力”,是研究生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之时,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完整表达。基于文化自觉理论,研究生国际素养内蕴学术主体自觉应有的文化自信、和而不同、多元共生、合作共享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需立足中国特色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共生语境,理解与实施我国研究生国际素养教育。

    2025年04期 No.65 61-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历史视角下的学科交叉与大学发展——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胡莉芳;范凯璇;

    学科发展伴随着分科和交叉。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加速知识生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现实需求不断推动大学发展前进。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交叉经历了前学科建设期、学科专业建设期、优势学科形成期、交叉学科建设期等不同阶段,是一个从多维奠基到特色凸显再到创新引领的发展过程。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表明,坚持注重实践、开放包容的大学理念,形成创新反哺的有效机制,聚焦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人工智能赋能作为重要路径,是实现学科交叉推动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5年04期 No.65 7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跨学科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校内双聘制的现实审视与优化策略

    相博文;储祖旺;

    跨学科理念与实践的兴起为高校教师校内双聘制的实施提供了背景和前提,高校教师校内双聘制的实行也是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利器”。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校内双聘制在促进教师参与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方面已初见成效,但也存在着制度支持不足、内部体系失范、管理机构失当、教师兴趣不足等因素阻滞双聘制的良好运行。基于对高校教师校内双聘制的现实境遇及阻滞因素分析,提出高校要提供政策及资源支持、聘任院系应持续规范双聘制度体系、所属院系需支持双聘工作开展、教师要积极考虑参与双聘等进路举措,以期促进我国高校教师校内双聘制实施与改进工作。

    2025年04期 No.65 8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导向-认同-激励”的协同共进:跨学科教育动力提升的政策行动框架

    彭静雯;陈小燕;

    跨学科教育的实施单靠高校的自主探索,难以走出制度化的囚徒困境与路径依赖,必须依托第三方政府政策力量的干预。我国跨学科教育经历了政策的强势引导、关键行动者的助推,再到建立组织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的发展历程,直到“双创”教育阶段才实现了导向、认同与激励机制间的协同共进。我国跨学科教育的政策行动框架是以解决跨学科意愿为“切口”的,未来亟需将提升教师实质性的跨学科教育能力作为“落脚点”,并以认同机制的建设为根本,最终走出一条跨学科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5年04期 No.65 103-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大学学科发展战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与模式构建——基于13所高校学科的案例研究

    刘苗苗;李枝航;

    大学学科发展战略选择是基于系统评估与诊断的战略决策行为,通过差异化战略选择进而实现学科竞争优势的提升。本研究以13所高校学科为案例进行调研和访谈,通过案例调研分析和质性分析法挖掘出了学科发展战略选择的影响要素,并形成了要素之间的影响机理关系,据此构建了“强基固本,以基促建”的基础学科发展战略、“聚焦优势,特色领先”的特色学科发展战略、“牵引全局,共生共荣”的主干学科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了大学学科发展战略选择要树立学科战略研究思维、精准匹配学科发展定位、实施学科标杆对比掌握学科发展实际样态、跟踪学科发展环境变化及时进行战略动态调整。

    2025年04期 No.65 11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 高校规制师生恋政策的发展脉络、正当性依据及实践理路研究

    樊秀娣;阮文洁;

    急需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师生恋规制政策。国外高校制定师生恋规制政策的正当性依据在于教育公平、道德守正和法律保护等维度,历经从态度相对宽松、到较为温和、再到趋于严厉等三个演进阶段,最终形成有条件禁止、相对全面禁止和绝对全面禁止三种主要类型。政策发展至今,已在实践中形成“自愿同意”得到明确否定、“权力差异”得到充分正视、“告知义务”得到详细规范、“保护学生”得到切实体现等理路。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及师生恋情况,分别从国家和学校层面提出对策。

    2025年04期 No.65 132-1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德国大学终身教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王梅;时玉坤;

    绩效评价是德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核心环节,对青年教师的选聘与晋升具有决定性影响。本研究聚焦德国大学终身教职绩效评价体系,选取德国16所大学的45份政策文本作为分析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内容结构与实践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德国大学终身教职绩效评价体系由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标准及评价制度五大关键内容构成,并在实践运行中呈现出遵循绩效导向与质量保障、统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议、倡导流程明晰与操作规范、平衡考核范围与评价标准、提供绩效支持与人文关怀五大特征。以德国为镜鉴,我国大学预聘长聘制可以通过树立科学有效评价理念、改进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评价流程设计、推进绩效评价标准改革、充分保障青年教师权利等措施,促进绩效评价体系的持续完善与优化。

    2025年04期 No.65 14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优先2030计划”背景下的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转型研究

    童珮茹;李姝;殷朝晖;

    随着“优先-2030计划”的实施,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入新的转型阶段。面临世界大学排名表现难达预期、高等教育对外吸引力不足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带来的国际化发展困境,俄罗斯积极调整其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战略,通过“战略驱动”的国际化目标、“提质增效”的国际化服务、“数字化升级”的国际化推广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对外吸引力。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化发展也应避免盲目追求国际排名和外在指标,而是通过切实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解决本土关切问题,进而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2025年04期 No.65 16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投稿须知

    <正>《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为综合性教育理论双月刊。本刊致力于研究和探讨国内外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学术质量第一原则,并实行稿件三审制和匿名审稿。热忱欢迎海内外作者惠赐稿件。现对投稿的相关事宜作如下约定:一、稿件要求选题新颖,观点正确,数据可靠,字数以8000字以上2万字以下为宜。二、稿件需有中英文对照的标题、作者姓名、单位、地址、摘要(160字左右)、关键词(3~5个)。三、作者简介:姓名、性别、职称职务、学位、最后学历。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四、作者联系方式:作者所在单位名称、所在省市、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e-mail。

    2025年04期 No.65 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征稿启事

    <正>《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文学术期刊。《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为综合性教育理论双月刊,注重学术性、理论性和政策性。本刊将坚持延续性和灵活性的双重原则,不机械设置固定栏目,但将根据论文的主题和内容组成若干板块。在这些板块中,我们发表有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重要政策和实践问题的学术论文、调查实验报告、政策报告;有对特定时期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前瞻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有学术品位的教育经典和教育新书评论等。

    2025年04期 No.65 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